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欢迎光临本网站!

服务热线 010-63550645

专注于数据中心第三方验证测试服务行为公正、方法科学、结果准确、服务高效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10-63550645

邮箱:support@zcecs.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滨河路27号贵都国际中心A座1111室

数据中心浸没式液冷技术解析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5-03-24 09:27 点击:

一、技术定义与实现形式  

浸没式液冷通过将服务器设备完全浸入绝缘冷却液中实现散热,分为两种技术路径:  

1. 单相浸没:冷却液保持液态循环,工作温度区间30-50℃,常用氟化液或矿物油介质。某实验系统运行三年无介质损耗,黏度变化率低于2%。  

2. 相变浸没:冷却液在50-60℃发生气液相变,潜热吸热能力是显热的5-8倍。某AI集群应用后,散热密度提升至300W/cm²。  


系统核心组件包括密封机箱、液体分配单元、蒸汽回收装置,典型配置支持单机柜功率100kW以上。某超算项目实测PUE值达1.03,较风冷节能40%。  


二、技术特性对比分析  

1. 效能优势  

   - 热阻消除:直接接触散热使芯片到液体热阻降低至0.01℃·cm²/W,较冷板式减少90%。某GPU集群温度均匀性提升至±1℃。  

   - 架构简化:取消风扇与机房空调,空间利用率提高80%。某模块化数据中心实现45kW/m²的功率密度。  

   - 余热品质:输出液体温度可达60℃,某钢厂余热利用项目实现85%热能回收率。  


2. 应用挑战  

   - 介质管理:相变系统需配置蒸汽压缩装置,单套成本增加15%。氟化液年损耗率约3%-5%,需建立补液机制。  

   - 运维变革:设备检修需排液干燥,平均维护时长增加2小时。某运营商开发快速排液系统,将停机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  

   - 兼容适配:传统PCB板需进行三防处理,改造成本占整体投入12%。部分厂商推出预封装服务器模组。  


三、技术演进方向  

1. 介质体系创新  

   - 生物基冷却液:从植物油提取的环保介质,ODP值为0,GWP值低于10。某试点项目碳足迹减少35%。  

   - 自修复添加剂:纳米颗粒可在漏点处自动聚合,将泄漏速率yi制在0.1mL/h以下。  


2. 系统集成优化  

   - 分层冷却架构:高温区(CPU/GPU)采用相变浸没,低温部件使用单相循环,综合能效提升18%。  

   - 智能液位控制:毫米波雷达监测精度达±0.5mm,配合变频泵实现流量动态调节,泵功占比降至3%。  


3. 标准化进程  

   - 接口统一:OCP联盟推动浸没机箱19英寸标准,兼容性测试通过lv从68%提升至92%。  

   - 运维规范:ISO 23050标准草案规定介质更换周期、废气处理等12项操作流程。  


四、应用场景拓展  

1. 高算力场景:量子计算机组产生热量达500W/cm²,某实验装置通过两级浸没实现稳定运行。  

2. 边缘节点:5G MEC设备采用微型浸没舱体,体积较传统方案缩小70%,环境适应性扩展至-40℃。  

3. 热带地区:新加坡某数据中心取消冷水机组,依靠浸没系统自然散热,全年PUE波动小于0.05。  


五、经济性分析  

- 初期投资较风冷高80%-120%,但5年运营期总成本低25%-40%。  

- 某云计算厂商实测数据:  

  - 电力成本下降55%  

  - 空间租赁费减少60%  

  - 设备故障率降低72%  


浸没式液冷正从实验阶段转向规模商用,2024年全球部署量预计突破50万机柜。随着3D芯片堆叠技术发展,该体系将成为应对500W/cm²以上热密度的必要方案。未来技术突破将聚焦介质再生利用、智能运维系统开发、跨行业热力协同三大方向,推动液冷技术向更可持续的维度演进。  



tag标签:浸没式液冷(1)
北京中测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39513号-1
服务热线:010-63550645 传真:010-63550645 邮 箱:support@zcecs.com
企业云:首选线路 备用线路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花乡高立庄616号新华国际中心D座3层315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