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support@zcecs.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滨河路27号贵都国际中心A座1111室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数据中心作为核心基础设施,其能耗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冷却系统的能耗通常占数据中心总能耗的30%以上,优化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对降低运营成本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探讨数据中心机房机电设备的节能运行控制策略与能效优化技术,为行业实践提供参考。
一、数据中心能耗现状与节能必要性
数据中心的能耗主要由IT设备、冷却系统和供电系统构成。根据Uptime Institute的统计,全球数据中心平均PUE(电能使用效率)约为1.58,这意味着非IT设备(如冷却和供电)的能耗占了相当大比例。降低PUE值,减少冷却系统等非计算设备的能耗,已成为数据中心运营者的主要关注方向。
在实践中,国内多家机构已通过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云巢东江湖数据中心通过利用湖水自然冷却等技术,2023年全年平均PUE值达到了1.17,优于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GB 40879-2021 数据中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的1级水平(1.20)。
二、主要节能运行控制策略
1. AI驱动的自适应控制
传统的制冷系统控制依赖固定设定值,容易出现过度制冷或局部过热。基于人工智能的节能控制系统通过部署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及环境数据,并利用AI模型进行动态调整。
实践案例:咸宁移动在其IDC机房部署的AI节能控制系统,能每5秒采集一次数据,AI模型每15分钟完成一次深度学习与参数寻优,动态调整空调送风量、温度设定值等变量,将机房核心区域温度波动准确控制在±0.5℃安全范围内。该系统投运后,月均节省电量高达12,460千瓦时,预计全年可降低空调系统能耗25%。
2. 自然冷源利用与多模式切换
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如湖水、低温空气)是降低制冷能耗的有效途径。通过复合式冷却系统,在不同室外条件下智能切换运行模式,可以ZUI大化利用自然冷源。
实践案例:云巢东江湖数据中心全年直接采用下游8-12摄氏度的东江湖湖水作为散热冷源,全年99%的时间完全利用湖水源冷却,无需启动冷水机组。此外,有研究提出的双蒸发器泵驱动力循环热管复合系统,通过PLHP模式、复合模式和VC模式三种自适应运行模式,依据室外温度自动切换,实现了对自然冷却的ZUI大化利用。
3. 设备协同运行与全局优化
制冷系统包含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等多个设备,需要通过群控系统和智能算法进行协同优化,根据实时负荷动态调整运行状态。
实践案例:南京移动在水冷AI寻优节能系统中,建立了冷水机组的物理模型,并通过AI算法对冷冻水温、水泵频率等8类参数进行智能寻优,寻找整个冷冻机房在满足冷量需求下的ZUI佳能效点。该方案实现了夏季节能量10.71%,冬季节能达6.6%,全年综合节能率突破8%。
三、关键能效优化技术
1. gao效制冷技术
液冷与热管技术:面对高密度算力带来的散热挑战,液冷技术和泵驱动热管系统展现出优势。例如,施耐德电机通过并购Motivair,推出了ChilledDoor®冷水背门、机架内液冷分岐管以及冷却分配单元等液冷解决方案。
气流组织优化:通过封闭冷热通道、加装机柜盲板等措施,有效减少冷热空气混合,提升制冷效率。南宁移动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制冷效率,其广西南宁数据中心年PUE值低至1.274。
2. 变频技术与GAO效设备
对水泵、冷水机组、冷却塔风机等设备进行变频改造,可以依据实际负荷灵活调节运行状态,降低部分负载时的能耗。云巢东江湖数据中心在其水系及冷却设备上均采用了变频设计,以降低部分负荷的运行功耗。
3. 余热回收与多能互补
将数据中心机房产生的废热进行回收利用,是一项有价值的节能举措。云巢东江湖数据中心从冷冻水回水侧回收余热,用于办公及周边建筑冬季供热,制热COP稳定在5.0以上,比传统模式节能50%。同时,整合风能、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构建多能互补的供能体系,也是降低数据中心碳排放的重要方向。
四、未来展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离线强化学习等新型AI控制方法的研究应用,为解决数据有限、安全要求高的工业控制场景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数据中心节能技术将更加注重系统性优化、预测性维护与全方面碳管理,结合数字化孪生等技术,在规划设计和运营阶段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推动数据中心向绿色、低碳的方向持续发展。
结语
数据中心机房的节能增效是一个涉及技术、管理、系统的综合性工程。通过应用AI智能控制、利用自然冷源、优化系统运行策略并引入先进制冷技术,能够降低数据中心的能耗水平,提升运营效率,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