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support@zcecs.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滨河路27号贵都国际中心A座1111室
在数据中心运行中,冷却系统是保障算力稳定的关键,而水源的选择与应用直接决定了能效水平与可持续性。随着高密度算力需求的增长,如何合理利用不同水源已成为数据中心设计的核心议题。以下是数据中心水源的类型、应用及创新实践的详细解析。
一、数据中心水源的三大类型与特点
1. 自然冷水:
- 来源:湖泊、水库等低温水体(如深层湖水、库底水)。
- 应用原理:通过热交换器将机房热量转移至冷水中,实现自然冷却。
- 案例与数据:
- 湖南郴州东江湖大数据产业园利用8℃的湖水为机房降温,全年节约制冷能耗超30%,PUE值控制在1.2以下。
- 湖北十堰武当云谷数据中心使用丹江口水库13℃的库底水冷却,年节电量达8000万千瓦时,且水体仅升温3℃–6℃,不影响水质。
- 适用场景:靠近稳定低温水体的地区,适合大规模数据中心集群。
2. 市政与再生水:
- 来源:市政供水、污水处理厂再生水。
- 应用原理:用于冷却塔补水或直接参与冷媒循环。
- 优势与局限:
- 再生水成本较低,但需处理杂质以防设备腐蚀。
- 部分数据中心通过内部循环系统减少淡水消耗,如微软采用零水蒸發冷却设计,单座数据中心年节水1.25亿公升。
- 适用场景:水资源紧张的城市周边数据中心,需配套水处理设施。
3. 循环与无水技术:
- 封闭循环系统:冷却液在密闭管道中反复使用,避免持续补水。
- 无水冷却:采用空气冷却或干式冷却器,如EdgeConneX旗下92%的数据中心使用干式/无水冷却技术。
- 适用场景:干旱地区或追求零用水排放的高标准项目。
二、水源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
1. 温度与稳定性:
- 自然水体温度需常年稳定(如东江湖8℃、丹江口水库13℃),否则需配套机械制冷补充。
- 水温波动可能影响PUE值,需实时监控与动态调节。
2. 水质与处理成本:
- 自然水源需过滤沉淀物和微生物,防止堵塞管道。
- 再生水需去除钙镁离子,降低硬度,避免结垢。
3. 地理位置与基础设施:
- 邻近水源的数据中心可降低输水能耗,如东江湖园区依托湖泊布局。
- 远程输水需建设管道网络,初始投资较高(如柏林区域供热项目铺设2公里管道)。
4. 政策与可持续性:
- 地区环保法规可能限制水体取用或温升幅度。
- 企业通过水资源中和目标(如EdgeConneX 2030年目标)提升环保形象。
三、创新实践:从GAO效利用到零排放
1. 热回收与多级利用:
- 废热供暖:柏林Spandau数据中心将20℃–30℃的废热用于区域供暖,年减排6000吨CO₂。
- 冷热联供:结合热泵提升废水温度,供应周边建筑,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2. 智能水管理平台:
- EdgeConneX采用Waterplan平台AI仪表板,实时监测水量、风险及节水项目,确保水资源管理可审计、可优化。
3. 混合冷却模式:
- “自然冷源+液冷”组合:武当云谷数据中心以水库水为主,液冷技术辅助高密度机柜,平衡成本与能效。
- “蒸发冷却+干冷器”:贵阳某数据中心试验磁悬浮蒸发冷却,虽耗水量大,但机柜出架数量和项目收益显著提升。
四、未来趋势:绿色与准确并进
1. 液冷技术普及:
- 浸没式液冷可降低50%能耗及61%建筑面积,尤其适合AI算力中心。
- 冷板式液冷改造难度低,适用于现有数据中心升级。
2. 全局水资源规划:
- 从单一节水转向流域协同,例如通过生态项目补偿用水(如EdgeConneX的加州补水工程年恢复261万加仑水源)。
3. 政策与标准完善:
- 中国“东数西算”工程推动数据中心向水源丰富地区转移,鼓励自然冷却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