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support@zcecs.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滨河路27号贵都国际中心A座1111室
当“东数西算”工程推动算力资源跨区域调配,智算中心建设正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比拼”。某西部省份耗资20亿元建成的智算中心,因缺乏本地产业支撑,开机率不足30%;而宁夏中卫依托“光伏+算力”模式,实现85%以上的本地算力消纳——两种结局的差异,印证了智算中心建设需跳出“盖房即完工”的误区,转向“算力与产业共生”的深层逻辑。北京中测信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结合各个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实践,梳理科学建设的全维度路径。
一、警惕“三轻三重”建设陷阱
当前智算中心空转现象的根源,在于规划阶段的逻辑错位,具体表现为:
1. 重硬件轻需求
某中部城市按“万柜规模”建设智算中心,却未调研本地企业算力需求,结果建成后仅服务3家企业,机柜利用率不足20%。科学做法应是:
- 开展算力需求普查(如制造业工厂的AI质检、农业的遥感分析所需算力);
- 按“近期需求+中期预留”模式分期建设(首期规模不超过预测需求的120%)。
2. 重政策轻配套
部分地区以土地优惠吸引项目落地,但缺乏运维人才(如液冷系统工程师、AI算力调度员),导致建成后运维断层。某地联通数据中心的破解之道是:
- 联合本地高校开设“算力运维”专业定向培养人才;
- 引入第三方服务团队(如中测信通提供的机房运维托管),弥补初期人才缺口。
3. 重规模轻能效
某智算中心追求“超算峰值”,采用传统风冷系统,PUE高达1.8,即便电价低廉,年电费仍超千万元。而联想福州数据中心通过“浸没液冷+光伏补能”,PUE降至1.1,同等规模下年节电300万度。
二、科学选址:不止“能源+气候”的单一维度
智算中心的选址需构建“五维评估体系”,避免仅依赖能源成本的片面决策:
1. 能源适配度
- 核心指标:电价稳定性(如是否与新能源发电企业签订长协价)、供电可靠性(双路市电+自备电源保障);
- 案例:山西大同依托“煤电+风电”互补,电价稳定在0.35元/度,较东部低40%,同时通过储能系统平抑波动。
2. 散热天然优势
- 气候凉爽地区(年均气温10-15℃)可降低制冷能耗:如内蒙古乌兰察布,自然冷却时间占全年80%,较广州地区制冷能耗减少60%;
- 地形利用:宁夏中卫数据中心利用峡谷风道设计,自然通风可承担30%的散热需求。
3. 网络通达性
- 骨干网带宽需≥400G,单向时延(至东部核心城市)≤30ms:贵州贵安通过“国家骨干直连点+本地环网”,实现至广州时延28ms,满足实时算力调度需求。
4. 产业协同力
- 本地是否有算力需求场景(如西安依托高校集群发展AI训练,成都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布局推理算力);
- 产业链配套(如是否有服务器维修、数据标注等周边服务企业)。
5. 风险韧性
- 灾害规避:避开地震烈度≥7度、百年一遇洪水区;
- 应急能力:具备柴油发电机+UPS的72小时应急供电保障(参考中原大数据中心标准)。
三、提升算力消纳能力的三大路径
智算中心的可持续运营,关键在于形成“算力产出-产业应用-需求增长”的正向循环:
1. 激活本地场景
- 农业领域:宁夏吴忠市将智算中心算力用于枸杞种植的病虫害AI识别,每亩成本降低200元,年新增算力需求15PFlops;
- 制造业领域:西安某汽车工厂通过智算中心进行生产线数字孪生模拟,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0%,年消耗算力提升至50PFlops。
2. 承接外部需求
- 东部算力溢出:上海的AI训练任务在夜间转移至乌兰察布智算中心,利用低谷电价降低成本,双方通过“算力券”结算;
- 跨境合作:云南面向东南亚提供气象预测算力服务,年创收超2000万元。
3. 构建算力生态
- 设立“算力创新基金”:补贴本地企业使用智算资源(如前3年减免50%算力费用);
- 举办算法大赛:吸引AI团队落地,形成“算力服务+算法研发”的产业集群(如杭州某智算中心带动50家AI企业入驻)。
四、区域协同:打破同质化竞争的关键
在中西部多地布局智算中心的背景下,差异化发展是避免内耗的核心:
1. 功能分工
- 宁夏:聚焦超算场景(如气候模拟),依托光伏能源提供绿色算力;
- 贵州:侧重数据存储与备份,利用地质稳定优势建设灾备中心;
- 甘肃:主攻边缘计算,服务“东数西算”的就近响应需求。
2. 算力互联
- 建立区域算力调度平台:实现“宁夏的超算+贵州的存储”跨区域协同,如某科研项目同时调用两地资源,效率提升40%;
- 统一标准:制定算力计量、结算、安全等共性规范(参考“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标准)。
3. 政策协同
- 跨省税收分成:东部企业在西部使用算力产生的税收,按比例返还西部,激励资源输出;
- 人才共享:建立“算力人才库”,实现工程师跨区域调配(如宁夏与陕西互派技术团队交流)。
智算中心的建设不应是“孤岛式工程”,而需成为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动机”。从某通数据中心的“光伏算力一TI化”到中原大数据中心的“产业算力结合”,成功案例印证:只有将算力建设嵌入本地产业升级、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才能避免空转困境,真正释放“算力即生产力”的价值。